主页 > 公告 → 木偶戏不仅仅是仿真它也有自身的创新空间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页面
木偶戏不仅仅是仿真它也有自身的创新空间
 发布人:最新更新        发布日期:2023-07-21 06:57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於2006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但是,在大力開展文化藝術的今日,木偶戲卻是一塊被忽視的瑰寶。
  
  近來,走進上海戲劇學院,傾聽木偶扮演專業元老趙根樓教師的故事。趙根樓從業55年,親歷了木偶劇的起崎嶇伏,見證了全國僅有木偶專業的傳承、開展以及立異的進程。
  
  趙根樓承受洶湧新聞專訪。
  
  機緣巧合學藝卻險被退學1960年,18歲的趙根樓正在上海某高中靜心苦讀,專心想報考大學,可是一次意外的「面試」卻改變了他以後的日子軌跡。
  
  對藝術一竅不通的他,稀裏糊塗地被教師叫去參加上海文藝界面向工農兵子弟的招生考試。出人意料的是,趙根樓通過了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簡稱「兒藝」)的面試,順暢拿到了最終的錄取告訴書。
  
  「那時候根本沒弄清怎樣一回事,家人很反對,說沒出路。」但出世農民家庭,性情質樸骨子裏本分的趙根樓以為,「這是安排的安排,我理當服從,說去就去了。」
  
  暑假往後,18歲的趙根樓隨身揣著一本《普通話字典》,帶著對藝術的陌生和好奇,懵懂地踏進了華山路那棟小洋房——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
  
  那時的趙根樓並不知道,從那以後,自己便與木偶劇結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緣。
  
  進入「兒藝」後,趙根樓被分到了話劇班,大部分同學都是從少年宮、青年宮選拔而來的,很少有像他這樣零基礎的學生,特性要強的趙根樓不甘落後,在專業上很是刻苦勤勉。
  
  但他怎樣也沒有想到的是,一年之後,他意外得知了進了「兒藝」還要「甄別」。很快,專業基礎薄弱的他就被專家宣判,「在藝術上沒有更大的出路」,趙根樓入學一年便從話劇班轉到了木偶專業。不久,仍舊是以「在藝術上沒有更大的出路」為由,趙根樓收到了「兒藝」的勸退告訴。
  
  特性要強的趙根樓當然不甘就這樣退學,他寫了首「打油詩」給校領導,也許是由於之前的勤勉被教師看在眼裏,趙根樓破格被留了下來。自此之後,他下了苦功惡補,一天看八場電影,翻爛了三本字典,閱覽大量的文學名著、藝術評論……經過五六年的自學,趙根樓總算能寫出了一些專業文章和讀後感。
  
  後來,趙根樓投身木偶編導,上世紀六十年代,其處女作《小八路》公演取得成功,一時間該戲「一票難求」。之後,趙根樓的創造熱情泉湧,先後參加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賣火柴的小女子》等劇的創造。1992年由他執導的科幻劇《哪咤神遇鈦星人》取得第三屆文華導演獎。
  
  早年求藝道路上的兩次被「否定」,關於趙根樓來說,過早地嘗到了失敗的滋味,未必是件壞事,生性好強的他並沒有因而消沈,而是在窘境中奮起,尋找著更適合自己的開展之路。
  
  趙根樓的學生們在排練木偶戲。
  
  木偶戲不僅僅仿真,也可立異趙根樓說,在解放前木偶劇曾被稱為「叫花子」藝術。面對話劇、京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的沖擊,木偶劇藝人逐漸迷失了定位,其時可謂是木偶劇較為低迷的時期。後來,木偶劇逐漸有了些生機,但只局限於仿照真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木偶劇才逐漸被群眾所承受。
  
  可是,在英國木偶劇卻非常受到重視,分成人版木偶劇和專為兒童編創的木偶劇,還有專門的木偶節。「英國出名小說《戰馬》被多次改編為話劇、舞臺劇,很多人不知道,舞臺上的『戰馬』其實便是木偶。」趙根樓坦言,各國關於木偶的理解以及關於木偶劇的理念不同,木偶劇在國內的開展可謂一直不溫不火,「木偶的六合其實很寬廣,不止局限於仿照、照葫蘆畫瓢。」
  
  趙根樓以為,木偶戲不只僅是仿真,它也有立異空間,「木偶劇的六合是非常寬廣的,所謂『專於玩偶,兼能演藝』,我提倡木偶劇與其他藝術體現形式相結合。」
  
  趙根樓的學生們在練習控製木偶「玩木偶便是要把死的玩成活的」
  
  2004年,上海木偶劇團聯合上海戲劇學院創辦了全國第一個木偶本科專業。
  
  趙根樓成了返聘教師,他要求學生的扮演是熱情、氣味、步伐的完美一致。這樣學習木偶就不會局限在「照葫蘆畫瓢」上,他強調學生要「種自己的葫蘆」,要學會自己塑造人物。
  
  因而,趙根樓在木偶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做了調整,他獨創了一門木偶扮演元素訓練課,專門培養學生學習木偶劇的熱情,從而激起學生的創造性。
  
  「我開這門課是要讓學生知道,玩木偶便是要把死的玩成活的。」趙根樓要求學生從「詩詞篇」入手,用木偶朗讀古詩詞,從學生對動作的規劃看出對古詩的理解。而「旅程篇」則更像是無什物的小品,人物不能說話,只能使用步態來體現內心世界。「情感篇」也是最難以把握的一個環節,當學生用情感去體現人物時,就可以著手去做小品、話劇甚至舞臺劇了。「這便是『專於玩偶,兼能演藝』的詮釋。」趙根樓說。
  
  趙根樓跟學生在課堂上溝通評論。
  
  人格魅力強大的「老爺子」
  
  桃李滿天下的趙根樓,被同學們尊稱為「老爺子」,由於趙根樓在同學中頗有威望,他還能和同學打成一片。
  
  在學生石文慧眼裏,「老爺子」不只專業功底深厚,也很有人格魅力,「可以說,我是上了他的課以後,才真正對木偶產生了的興趣。」上「老爺子」的課,不能開小差,要一個一個發言,承受全班每位同學的點評。「他的課會迫使你學會從日子中觀察,揣摩各種人物形狀,培養自己的思想創意」,石文慧總結,上「老爺子」的課,很有「取得感」。不只如此,下課後趙根樓還會和學生吃飯集會,「雖然說老爺子本年75歲了,但他的思想比咱們還活躍。」
  
  2009年,趙根樓取得上海市委宣傳部頒發的「優秀教師獎」。他坦言,一開始並不想當教師,「由於教書育人的職責太重」。但如今,為著一份職責,他一直堅守崗位,「我僅僅一塊鋪路石子,我的學生才是主角,我便是要托起明日的太陽,這是我的心願。」
  
  控製木偶,非得一雙巧手不可。
  
  趙根樓,男,1942年出世,上海人。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出名木偶藝術家,資深編導。上海戲劇學院木偶專業教師,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劇校園木偶教研組組長,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劇校園中專班的負責人。從事木偶藝術55年,在木偶扮演、木偶劇本和木偶導演等方面有著豐厚的經驗。曾主創風靡八十年代的大型傳統木偶劇《小八路》和木偶神話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992年由他執導的科幻劇《哪咤神遇鈦星人》取得第三屆文華導演獎。
  
  趙根樓以為,木偶戲不只僅是仿真,它也有本身的立異空間。他提出「專於玩偶,兼能演藝」,提倡木偶劇與其他藝術體現形式相結合。在此基礎上,他又在木偶方面進行必定立異,創造了《太白醉書》、《玉蘭飄香》、《假面舞會》、《賣火柴的小女子》、《鐘南山傳奇》等木偶劇,為木偶藝術開展供給了較好的實踐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