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校园动态 →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页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发布人:最新更新        发布日期:2023-04-11 03:13
  春日時節,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賢昌鎮賢昌村的貴州三珍牧業有限公司操作間,楊光珍和工人們正在對剛宰殺的黑毛豬進行分類、稱重、裝袋,一袋袋精裝黑毛豬肉即將發貨。「這幾車貨主要是發往佛山、深圳、中山、廣州、珠海等沿海城市,在當地很受歡迎。」楊光珍快樂地說。
  
  楊光珍,「90後」苗族女孩。在校時期,楊光珍參加過多次創業技術競賽並接觸到了村莊復興,覺得自己應該為社會做點奉獻,用自己的盡力為村莊帶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在村莊復興的廣闊天地奉獻自己的力氣。2018年從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畢業後,本可以找到一份安穩的作業,她毅然帶著校園學到的知識和團隊小夥伴一同返回村莊創業,闖出了一條生態飼養的致富路。
  
  立異培育新農人,激發人才開展新活力在麻江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上,楊光珍成立了貴州三珍牧業有限公司。現如今,楊光珍飼養的豬從開始的年出欄100頭到現如今的1000頭,年產值達200萬元。同時,還帶動當地40余人作業。她用芳華在貴州省麻江縣的大山深處譜寫了90後大學生帶領鄉裏鄉鄰養豬致富的不平凡故事,並在2022年獲得教育部第五屆「閃亮的日子——芳華該有的容貌」「大學生作業創業典型人物」殊榮。
  
  楊光珍創業團隊。
  
  村莊復興,人才是要害。楊光珍只是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大力實施村莊復興立異驅動,活躍培育現代高素質「新農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校園培育了5萬余名畢業生,其間就有很多像楊光珍相同的畢業生挑選回到村莊,紮根村莊。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始終把畢業生作業創業作業作為首要任務,不斷建立健全大學生作業創業育人系統,探究將職教人才引入服務於新式生態農業的創辦、辦理、技術、運營全過程,致力於培育習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鼓舞青年學子到祖國最需求的當地去建功立業,為助力村莊復興奉獻一份青年力氣。
  
  立異消費幫扶,直播帶貨助力黔貨出山立足於當地經濟社會和村莊復興所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育目標,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經過打造特征專業培育了一批具有競賽優勢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也為當地農特產品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為村莊復興提供精準的人才支撐。
  
  貴州工商職業學院活躍發揮高校專業優勢,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為師生建立直播帶貨助力黔貨出山的平臺。2021年,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師生直播團隊在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立異、創意及創業」大賽中拿下了貴州院校歷屆最優成績——貴州高職院校第一次獲三創賽國賽特等獎和「大滿貫」。
  
  校園直播團隊拿下三創賽「大滿貫」。
  
  工業復興是村莊復興的重中之重。在推動村莊工業高質量開展方面,貴州工商職業學院依托農業村莊特征資源,經過智慧助農、消費助農、直播帶貨等方法,強化對口支援幫扶,為當地開展提供智力支撐。
  
  執行校長尹藝霏帶領團隊去安龍實地考察並為當地直播帶貨。
  
  作為民進中心定點幫扶安龍縣的重要合作夥伴,自2019年起,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對口幫扶安龍縣,免費開設「網絡直播營銷」培訓班,為安龍縣的村莊復興人才孵化助力賦能,培育一批習慣現代化建設需求的新生代農人工、推動退役軍人完成創業作業;經過端午消費助農活動,校園收購農副產品作為「端午禮」向教職工發放,食堂每年還向望謨縣收購區域農產品 280萬余元,助力當地農產品出售,拓展農人增收致富渠道。校園多舉措幫扶安龍縣還收到了來自民進中心的感謝信,為校園持續服務村莊復興戰略增添了信心。
  
  多措並舉,助推村莊復興「加快跑」
  
  社會服務是高校的職能之一,貴州工商職業學院活躍立異服務途徑,經過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服務當地開展,助力村莊復興。
  
  2022年夏天,貴州工商職業學院近百名實踐服務隊成員身著赤色、藍色「小馬甲」,行走在綠草蔥蘢的田間小路上,從文化、衛生、科技下鄉,到法律服務、生活服務、村莊復興下鄉;從送物資、送健康、送技術,到送政策、送理論、送思想……活躍在全省經濟社會開展的各個方面,如一股熱流滋潤著黔中大地,在實踐中收成歷練成長,把真情送進鄉民的心窩裏。終究,校園成功獲評國家級2022年「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
  
  貴工商2022年三下鄉活動。
  
  2023年兩會政府作業報告指出,開展村莊特征工業,拓展農人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心一號文件《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動村莊復興重點作業的定見》中提到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動村莊復興。當地高校作為服務當地經濟社會開展的高等教育實體,是新時代推動村莊復興的重要力氣。村莊復興,高校重任在肩;村莊復興,高校大有可為。在全面實施村莊復興戰略之際,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將以深化貫徹落實中心、省市精力為有力契機,進一步強化服務區域經濟開展才能,提高職業教育服務才能、科研成果轉化水平,著力探究助力當地高質量開展新模式,為當地高質量開展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術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作出更大的奉獻,為村莊復興奉獻高校智慧。